学校首页 图书馆(日照校区) 旧版首页

 我第一次上山,第一次乘坐有着暗红色车皮、灰尘仆仆的挡风玻璃的出租车,从市区里一直朝着高德地图上标着红点的目的地飞驰。经过了无数个闪着光的红绿灯口,直线沿着柏油马路好似永无止境地延伸下去。远处的山渐渐拉近,墨绿色的边沿和朦胧的云雾缭绕,我看到山腰上盘旋着蜿蜒的路,有极少的车辆穿行。车停,一眼望见村委会的牌匾,中规中矩的宋体字牢牢烙印在白底牌子上,就像是印在了村子里村民们的心中。我们探头朝里面瞧,看到孩子们在不大不小的院落里奔跑,听到他们的尖叫雀跃,老师们紧跟在最疯狂的几个后面,喊着慢点慢点但脸上仍旧是宠溺的微笑。

 这里是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胡家崖村,位置在半山腰,四处是树木和泥土,岔路口有老人一手摇着蒲扇坐在石头上说笑。我使劲吸吸鼻子,闻到了空气里弥散的泥土的清香和相像于烟火的味道。目光所至之处都表征着这是自然与淳朴的地方。

如同北大西洋暖流,教育正在温柔每个角落

 在和支教老师协商好后,队长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志愿公开课,主要是介绍论语的知识,并播放了学校视频。当被问道“你们有谁能背诵几句论语中的句子吗”,在一片摇头中有一个小姑娘举起了手。她穿着米白色背带裤,扎着简简单单的马尾,一脸自信地站起来背道 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全班都毫不吝啬地鼓掌,我们更是目瞪口呆又笑着地互相看着对方,不敢相信一个七八岁小女孩竟然能够准确背诵。一堂课很短,每一次大屏幕上投影出新的内容,孩子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齐声朗读,幼嫩的童音彼此交融在一起,嘹亮又动听。在场的我们五无一不被感动,举起手机记录这些美好的时刻。

 也许这就是乡村教育的力量。这里的孩子不受车水马龙的教唆,他们保持着村庄人的纯真与天真,他们缺少机会所以格外珍重机会,他们缺少陪伴所以格外期望陪伴,他们没能常常看到城里的世界所以会幻想会求索。科技发达,他们之中有人会通过网络得知北京的著名景点,得知欧洲的清真建筑,可他们也仅仅是见过JPG格式的图片,被二维展示在方框电子屏幕里,咫尺一般的距离放大到现实世界却是近乎天涯海角的跨度。我心酸,却又不遗憾,我知道这些风格各异的优美世界已经在他们的心底埋下种子,经年累月,当他们有了走出眼下去看一看外面世界的能力的时候,他们心中所能拥有的动力是他人所不能有的。这独一无二的动力,积蓄于此刻,积累于日月,光华旦复旦兮,会有一天如出生之日般喷涌的时刻。

 看着他们面对知识的渴求和认真接受,我的心底里涌动着暖流,如同北大西洋暖流温暖摩尔曼斯克那样,再冷漠的心也可以成为不冻港。

图为小姑娘起立背诵论语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玉莹

 

风里雨里淋湿心脏,仍旧幸福着她的幸福

 散学,除了家长来接孩子回家,我们注意到有一位是姐姐,出挑的个头,淡淡的眉眼。交谈后我们得知,她和妹妹都是留守儿童。而这,似乎奠定了一个略有悲伤的故事起点。

 父母在姐姐年幼的时候就进城里打工,每次只有年假日才能回来看一看她。那时候姐姐会始终执拗等着,夜里亮着灯,雨里撑着伞,直到看到远处熟悉的身影。与父母道别,她总是会大哭,会依依不舍跟去火车站,在火车开动的时候跟在后面奔跑,巨大的机器运转声遮掩不住她的哭喊。可任凭如何哭喊,车也总是在向前决不回头,父母总是在道别不可留。也许是漫长等待太过煎熬,而相聚短暂,姐姐在一次又一次声嘶力竭后逐渐冷静,她慢慢认清了现实,不再哭闹,甚至放弃期待。后来,她不再跟在火车后奔跑,不再因为来去而流泪。

 她说她很感谢支教老师和我们的到来,因为她的妹妹就在这里上课,暑期的时候跟着老师和伙伴们一起玩耍,每天都会开心。这时候父母也会常常回家来看望她们姐妹俩,妹妹每一次都会欢呼雀跃着拥抱。姐姐说她很感谢,感谢这个时代这个志愿活动,给了妹妹一个幸福而完整的童年——即使自己已然错过。

 她说这话的时候带着一脸倦容,我看到她低垂的睫羽。我想也许她是长大了,可她也还只是孩子,迫于生活而蜕变成人,开始不动声色隐藏自己的悲欢,开始变得坚强独立。泪目,疼惜,想要多说一会话,多陪他们一段时间,是这里每一个志愿者心里的感触。在来到这里之前再多的想象都是干涩枯瘪的。

 此次莒南之行,我们看到了很多现实,看懂了很多现实。乡民们对支教老师们都很好,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们,我觉得支教正在慢慢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,褪去生硬的外壳,展露温柔的内心。老师和孩子们彼此靠近彼此依赖,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一段足够美丽的时光,已然是最大的心愿。只期盼着今后支教模式优化发展,能少一些结束之时两人的眼泪,多一些日后重逢回念的心动。两个不同世界,因为支教而有了联系有了相遇,过去的冷暖如今得以相依,这就是最好的事。

图为学生姐姐填写调查问卷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文静

 

通讯员 赵平 叶楠